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实时·准确·聚焦

甘肃布楞沟:打通脱贫致富路 山村绽放新希望

2020-08-16 17:43 |
我要分享

甘肃布楞沟:打通脱贫致富路 山村绽放新希望

毕磊 张若涵 魏怡 王文嘉

2020年08月12日11:01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仲夏时节,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处处展现着活力:南面山台上的养殖场里牛羊满圈,生机勃勃;种植大棚里木耳正要吐露嫩芽;北面山上的经济林绿意盎然......

布楞沟村曾是甘肃生态最脆弱、基础条件最差、群众最贫困的村庄之一 ,也是甘肃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然而,经过7年多的脱贫攻坚战,这片土地上又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群众都在自家院子立碑并刻上这句话。(张若涵 摄)

安居惠民暖民心

几年前,甘肃省东乡县布楞沟村村民们用水往往是先洗脸,再洗菜,最后存起来给牛羊喝,吃水难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布楞沟人民的生活质量。

”东乡县十年九旱,四季缺水,尤其是布楞沟村民,除了靠水窖积蓄雨水,还需到几十里外的镇子上拉水,一吨水加上运费,成本足有120元。”村民马外那西告诉记者。

如今,清澈的自来水流进村民院落,彻底解决了该流域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中国石化启动布楞沟流域人饮入户工程。如今,共新建蓄水池117座,埋设供水管网327公里,受益群众超过1万人。

喜悦的日子,因水的到来,越来越多。布楞沟村村民马外那西表示,"现在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再不用出去打水了。”

除了缺水,“行路难”也成为阻挡布楞沟村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上去一山又一山,一道一道的塄坎”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以前我们要出村去镇上买东西,山路就得走一个小时,生活生产物资从外面运进来成本就会翻倍。” 布楞沟村民马占海说道,“这条路修好以后,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我们这里养的羊也方便拉出去卖了!”

据悉,中国石化从2013年起援建布楞沟村通村硬化路,共投入1亿元,完成布楞沟流域道路建设70公里。如今,“烂泥路”变成了“硬化路”,有效解决了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5个村的群众“晴天一身泥、雨天出不去”的出行难题。

东乡县县长马维纲表示,“以前种土豆都得靠驴车拉,现在跑运输方便了,脱贫致富的大道终于修通了。”

不仅如此,2013年至今,中国石化为布楞沟村56户群众建设新住房,对布楞沟流域490多户居民进行危房改造,针对房屋漏雨、墙体裂缝等情况进行重点加固,年度计划脱贫的布楞沟流域建档立卡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对损毁的通村道路进行了维修,新建了村庄照明、文化墙等。

折红二级公路从布楞沟村穿过,彻底改善了布楞沟村的交通条件。(魏怡 摄)

产业扶贫致富路

产业扶贫是为贫困地区打造脱贫致富的“造血”工程。

东乡县布楞沟流域海拔高、气候冷,干旱少雨、土壤瘠薄,无法通过常规农业生产来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是种植大宗粮食作物最大的“瓶颈”,却十分适宜种植藜麦。

2018年,中国石化同甘肃省农科院及当地政府一道建立藜麦试种点。

据记者了解,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开展藜麦新品种与栽培技术示范及全程技术服务。通过各自优势的有机结合,形成以政府+企业(央企)+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立足东乡县自然生态条件,推广种植甜高粱、藜麦、饲用玉米等特色作物。

如今,藜麦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东乡藜麦”扶贫产品逐渐形成品牌,实现户均增收5200元。

“以前我们种植土豆、玉米,每亩每年只能挣800元左右,现在改种藜麦,产量上去了,每亩收入至少翻一番。”乡亲们高兴极了。

据中国石化挂职东乡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文涛介绍,这些特色作物将通过中国石化2.7万家便利店销售到全国各地。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石化帮助引进帮扶资金469.39万元,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5699.77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2.83亿元。“以后我们还将开展‘订单式’销售模式,确保贫困老百姓的收入。”

中石化帮扶项目布楞沟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木耳的生长情况。(王文嘉 摄)

“授人以渔”增技能

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计数声、欢笑声、玩闹声……看着孩子们玩得尽兴,站在一旁的布楞沟村小学校长李国华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学校整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玩得好、学得也好,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几年前,布楞沟小学还是一所简陋的山区学校,教学设备陈旧,三间破败的平房、一张凹凸不平的水泥乒乓球桌,是学校的全部家当。

如今,崭新的二层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每个教室都配置了电脑,能上多媒体课,体育设施的配置也很完善。

布楞沟小学校长马春山表示,现在办学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起来。

布楞沟小学新貌(东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上学。没文化,啥都干不成。”35岁的马阿力木是土生土长的布楞沟人。因为文化程度低,他外出打工没少碰壁。第一次到兰州,由于不认识车牌上的字,他差点回不了家。没有文化,在外面只能干力气活,风吹日晒,收入还不稳定。

眼下,马阿力木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儿子每天好好读书的样子。他笑着说:“家长们都加进了孩子班级的微信群,不管白天有多忙,群里发布的信息都会及时关注。谁家孩子成绩好,家长们走在村里都更有面子。”

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江汉油田比耐雅公司的扶贫车间刚成立时,许多女工对汉语只能听得懂,但并不会说,更不认识汉字。语言不通、沟通困难,严重影响着扶贫车间的管理,也影响着车间的生产效率。为了把文化培训继续推行下去,公司决定在培训期间为每位员工发放培训补贴,使得工人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收入。他们采取分组教学、相互竞赛的方式,鼓励大家树立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主动性。

该企业负责人刘宇奇告诉记者,目前,车间所有员工都会说汉语,会写基本的汉字及数字。以前员工在领工资时,都用手印代替签字,现在大家都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了;在工作中,以前因为大家不认识编号数字,经常将工序混淆,导致返工,影响生产效率。通过文化培训后,大大降低了错误率,有效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大家的计件收入;在生活中,他们开始学习网购,买各种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会了用手机支付等。

通过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员工工作效率和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思想上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吸纳就业人员50余人,服装年产量预计可达10万套(件),就业群众月收入均达到了2000元以上。 

(责编:任妍、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