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成为一名禁毒志愿者。 我叫蔡晴,土生土长的甘肃兰州人。过去10年中,我接触过的吸毒人员,不下200人。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人妻离子散,有人病入膏肓。亲眼目睹,才知毒品危害之重。而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要将禁毒志愿者工作一直干下去,帮助正在戒毒的人重新回归社会。 戒毒人员在志愿者眼里是需要帮助的人 志愿者,给人向上向善的温暖。但禁毒志愿者,时常被狐疑。 “冰毒、K粉、摇头丸,都长啥模样呀?”“会不会心痒痒,也想体验一把?” 别人问我的时候,总带着一丝猎奇,甚至还有一丁点儿的“不怀好意”。起初,我也会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解释。我的工作,主要是了解社区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督促他们定期尿检,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找工作,让他们摆脱毒品,重新走进社会。 “那就是说,要和吸毒人员经常在一起?”“你见过他们毒瘾发作的样子吗?” 解释得越多,问题就越多。到后来我发现,大家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我在做什么,而只是好奇,我为什么要和吸毒人员来往。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也失之偏颇。一方面,我们知道吸毒人员的存在,甚至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另一方面,却又在回避他们。其实,戒毒人员作为特殊群体,从法律角度看,他们是违法者;从医学角度看,他们又是病人。在我们志愿者眼里,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对他们不能孤立和歧视,更不能排挤。 戒毒人员如果不被社会接纳,就只能在“粉友”圈里打转,回过头去走老路。 我刚做志愿者时接触过的一个戒毒人员,就是这样复吸的。他叫永平(化名),因为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后,亲戚朋友都与他断绝了来往。记得去他家那天,天气阴沉,进到屋内,更是一片阴暗。家徒四壁,地上放着块木板,算是床,被子还露着棉絮。 当时的我,还没有多少经验,面对一个窘迫的戒毒人员,听他说着令人不安的话语,不知如何是好。来前做好的心理建设,在他绝望无光的眼神中,土崩瓦解,简单的几句交流后,我逃也似的出了门。之后没多久,听说他又复吸被强制戒毒了。 走进戒毒人员心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毒瘾的背后是心瘾,心瘾不除,毒瘾难破。 然而,禁毒志愿者要真正走进戒毒人员的心里,并获得信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戒毒人员的内心非常敏感,我去入户家访时,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甚至会遭到劈头盖脸的叫骂。 几年前,我和同事去家访一位戒毒人员李志(化名)。敲门许久,半开的门缝里伸出个脑袋。见是我们,李志拉下脸来吼道:“干什么,非要让所有人知道我吸毒吗?”“啪”一声甩上的门传递着主人的抵触。 碰壁后不能气馁。我了解到,李志年迈的老母,患有眼疾,生活相当艰辛。于是主动联系,为他母亲申请低保救助,并为李志找工作,希望他自食其力,重新融入社会。 记得那年11月份,冷空气过境,兰州气温骤降。我带着低保卡来到李志家,告诉他,正在为他找工作。接过卡,李志没说话。再之后,他开始配合我的工作,定期尿检,积极戒毒。后来李志去外地务工,因为复吸被强制戒毒,我去强戒所看他,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对不起我,还说一定要痛改前非。 流转的光阴中,每个节假日,凡是我负责的社区戒毒人员,我都会发信息问候。很多戒毒人员从最初的“谁让你管”,到现在的“蔡姐!换电话号码啦,请惠存”。我知道,他们接纳了我,而我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 帮助、教育、感化,这是禁毒志愿者的初心,我们就是要帮戒毒人员走出心灵牢笼,敢于凝望未来,找回自己。 与毒品相伴的只能是不绝的痛苦与悔恨 在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吸毒人员后,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一朝吸毒,终生戒毒”,这背后重叠着痛苦和悔恨。 记得两年前的4月,春光正好,戒毒所紧闭的铁门打开,走出一名长相清秀的年轻女子。这就是我来接的社区戒毒人员。 她叫木槿(化名),有个双胞胎姐姐,也吸毒。木槿说,她的前夫开酒吧。一个晚上,酒吧里,包厢灯光昏暗,当时,她有过犹豫,但却心存“不会上瘾”的侥幸,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木槿说,吸食毒品后,她的生活全部毁掉,丈夫和她离婚,留下两岁的孩子。 而每一次戒毒的决心,在毒瘾面前都无比脆弱。沉迷于此,没了经济的来源,摆在她面前的路,只剩下坑、蒙、拐、骗、偷……木槿说,好在被带去进行强戒,不然她都不敢往下想,自己会怎样沉沦下去。 还有一名吸毒人员子安(化名),毒瘾发作,晚上将老父亲积攒多年的4万元存折悄悄偷走。第二天一早,他父亲来到社区向我哭诉。我反复联系子安,苦口婆心地发了很长一条短信,后来,他父亲来社区感谢我,说存折被儿子从门缝里塞了进来。 我曾多次去找子安家访。他说无法控制自己,我劝他去自首,强制隔离戒毒,对此,他沉默不语。那些天,我追着他,电话天天打,短信天天发。我跟他说,“人生还有下半场,别错过下个天亮的阳光”。没记错的话,那年年底,子安主动投案,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前不久,木槿从外地回来,第一时间给我发了微信,说她的尿检定期在做,检查结果一切正常。过了半晌,她又发来一条微信,“蔡姐,我一定会彻底戒掉毒瘾。孩子慢慢长大了,我要做个称职的母亲,一位让孩子自豪的母亲。我一定要告诫孩子,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本报记者王锦涛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06日 11 版) 延伸阅读
(责编:宋子节、岳弘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