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实时·准确·聚焦

禁止手机进校园,我们在行动

2019-05-30 22:03 |
我要分享

家长为上中小学的孩子配置手机,这在当今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绝大多数家长在这么做时,无不是抱着一种良好的愿望,觉得给孩子配手机可以方便孩子和家里人联系。不过,现实却是残酷的,现在的智能手机在软件设计和功能开发上,能有多少是与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真正有关?

网上曾有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眼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手机的利用时间是这样分配的:用来与家长联系的时候寥寥无几,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听歌、玩小游戏等;此外,同学间用手机发送无聊短信或聊天所占的时间亦不少,利用手机相互发送、“欣赏”不健康信息、图片现象也有逐渐增多之势,甚至在考试中,一些学生还利用手机相互传递试题答案。

近年来,在对待“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了抵制的态度,既有让学生上交手机的柔和管理办法,也有销毁手机的激进措施。然而,学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办法。手机进校园危害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面临的问题。加大对学生使用手机管理力度,消除手机带来的危害已是刻不容缓。

为加强校园管理,促进学生同学们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在全校开展了“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的一系列举措,首先严禁任何智能手机进校园,一经发现,立即给予没收。第一次手机被没收,将立即通知家长,手机由德育处代为保管,学期结束后归还。第二次手机被没收,立即通知家长带回家反省30天,手机由学校德育处代为保管一年。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要求写检讨书,保证以后不再使用智能手机。而且,手机被发现但拒绝交出的同学,不仅可能被处分,还将影响所在班级评优。

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禁止手机进校园的举措,家长和学生大都表示支持。实际上,很多家长早就想让孩子远离智能手机,但和孩子的沟通往往以失败告终,所以他们非常支持学校的这项工作。禁令实施后,还有家长主动向学校反映,孩子携带智能手机进校园,希望通过学校严格管理,帮助孩子改掉玩手机的习惯。

“一个孩子的养成的习惯是21天+让一个孩子用30天在家里面跟家长的沟通,跟老师的沟通,让他养成这个习惯,需要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时间规范。学校从严实施禁带手机措施几个月,目前学校已见不到学生带智能手机上学的情况。”校长付彦军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

在付校长看来,收缴手机只是治标,收缴后让学生养成自律意识,才是该条规定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那些受到惩罚的学生,学校采取了帮扶措施,并没有一罚了之。以前课下有许多学生是“低头族”,如今校园里取而代之多了不少“运动族”,学生的腰杆抬起来了,精神面貌也改变了。

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校长 付彦军

针对校园手机如何有效管理这一问题,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校长付彦军认为应注意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的合法性,确保管理的效果,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保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付校长指出,学校必须对学生的手机管理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

一、刚性管理策略: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一定要列入校规校纪,使之成为对学生的一种管理契约。同时,教师办公室的电话以及教师的手机也应适度向学生开放,以满足学生正常联系的需要,以化解禁止手机带来的通讯需要的压力。

二、柔性管理策略:通过召开家长会,在贯彻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把学校禁带手机的一句、认识和做法交由家长讨论,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求家长协助学校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减轻学校在处理违规学生时的阻力与压力。同时,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清使用手机的利弊,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明确学校禁止手机的意义。另外,针对学生违规使用的手机要正确处置,把握好尺度,应公开公正,让学生明明白白。对违规使用的手机,要出具“暂代保管”的回执作为领回凭证,根据违规事实在回执中明确领回时间和领回人(家长或学生本人)。让做法充分体现学校管理程序的正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对手机的有效管理。

总之,手机管理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学校管理问题,然而,它以小见大映射出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管理理念的问题。当前的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是协商者和沟通者,而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者,需要树立“自下而上”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学生发展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