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不同教育程度读书情况 天津北方网讯: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坚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取得了累累硕果,“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发浓厚。为进一步促进全民阅读发展,客观了解全民阅读的新特征、新趋势、新需求、新期待,近日,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本报,借助“千户居民户卷调查”系统,对我市全民阅读居民参与情况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21份。 全民阅读深入普及 九成以上有阅读行为 学历越高越爱阅读 调查数据显示,对阅读有兴趣,有阅读计划和考虑制定阅读计划的人占到85%以上。其中,68.97%的居民制定了阅读计划,17.02%的居民考虑今后制定阅读计划。回答“没有计划而且不需要阅读”的人占14%。 从职业分类来看,88.9%的大学生有阅读计划,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公司文员和秘书、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中,75%以上有阅读计划,比例分别为80.4%、80.2%、79.9%、78.4%。 从教育程度来看,呈现出学历越高,有阅读计划比例越高的正相关趋势。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本、研究生学历人群有阅读计划的比例分别为50%、58.5%、65.8%、71.5%、77.4%、79.3%。 读书是一种习惯,也可以成为一种爱好。调查数据显示,极爱读书的人占3.28%,经常读书的人占23.17%,偶尔会读书的人比例最高,占63.82%。其中,可以判断,极爱读书和经常读书的人,有稳定的读书习惯,九成以上的人有阅读行为。 透过教育程度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有阅读习惯者越多。在调查中,选择“极爱读书”和“经常读书”的比例分别为研究生42.4%、大本36.3%、大专28.4%、高中(中专)20.2%、初中16.6%、小学13.1%。(见图1) 读书活动是促进全面阅读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总体来看,参加过和关注阅读活动的占将近70%。调查数据显示,身边的读书活动全都参加的占6.51%,参加过一些的占31.9%,偶尔碰到会关注的占29.67%。其中,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居民参加读书活动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历人群,比例分别为46.3%和42.9%。 日均读书30分钟人群占比高 超半数市民最爱阅读时段:睡前 调查数据显示,日均读书30分钟人群占比最高,达到30.19%,此外,读书15分钟的占22.38%,读书1小时的占18.53%,读书2小时的占8.02%,读书3小时以上的占4.22%。 其中,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所占比例情况分别为研究生39.7%、大本35%、大专33.7%、高中27.1%、初中26.2%、小学15.3%,呈现学历越高,比例越高的特征。 利用入睡前和闲暇时间读书者最多。阅读的时间分布情况为:24.36%的居民等车时或坐车时,52.06%的居民入睡前读书,39.3%的居民在工作日闲暇时阅读,24.05%的居民在节假日阅读,31.81%的居民在需要查找资料时阅读,35.29%的居民有空就听书,6.35%的居民边工作边听书。 近七成人每月至少读1本书 近八成市民最爱读书地点:家 从阅读纸质书的地点来看,在家里阅读的最多,为78.55%,其次为在图书馆阅读,为24.05%,再次为在工作场所阅读,为19.83%,在书店阅读和在公交车站或公交车上阅读的分别为15.98%和10.98%。纸质书受需要携带等条件制约,家里和图书馆等是适宜的阅读场所。 近七成的人每月至少能读1本书,五分之一的人每月读书2本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月读书量分布较为集中,有45.55%的人每月能够读1本书,19.99%的人能读2至3本书,读3至5本的占2.81%,5本以上占1.51%。 读书需求:学习知识 提高能力 最爱书籍种类:生活健康、文学艺术、新闻时政 在读书种类中,生活健康类比例最高,为55.39%。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新闻时政类和文学艺术类,分别有39.41%和36.44%。文学艺术类图书,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阅读比例较高,达到40%以上。(见图2)
图2:阅读书籍分类情况 就社科经管类图书来说,学历越高,阅读比例越高,大专、大本、研究生阅读的比例分别为13.5%、20.6%、32.1%;就生活健康类图书来说,初中、高中、大专阅读比例均在55%以上,小学、大本和研究生教育程度居民阅读比例在45%以下;就科学技术类图书来说,阅读比例随着学历升高递增。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本、研究生教育程度的阅读比例依次为8.7%、12.1%、15%、17%、21.8%、21.7%;就学习参考类图书来说,按教育程度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教育程度从低到高,阅读比例依次为23.9%、21.6%、16.1%、21.8%、29.3%、35.8%。 可以看出,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人群有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需求,而大本和研究生以上人群,更愿意学习新知识和继续提高能力。 阅读电子化趋势明显 但喜欢纸质书人群占比依旧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人群热衷阅读电子书。其中,通过网络浏览的有75.64%,利用网络下载的有41.96%。可见,随着互联网日趋普及,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在网上阅读或者下载电子书。在习惯用什么载体阅读上,选择网上电子图书的有41.4%,阅读传统纸质图书的有40.29%,通过手机或电脑听书的有39.04%,通过手机看下载电子书的有37.48%,观看收听电视广播读书节目的有26.86%,使用电子阅读器的有16.81%。居民阅读电子书的习惯可谓后来居上,已经超过了纸质书。 由于电子书的蓬勃兴起,图书馆借阅趋于减少。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最近两年去天津图书馆借阅的频率,每周一次以上仅有4.74%,平均每月一次为11.76%,平均半年一次占12.86%,平均每年一次占9.94%,没有去过的占60.7%。 实体书店,是传统意义上买书和阅览的地方,但调查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去实体书店的居民比例较低。其中,平均每周去实体书店一次以上的有5.36%,平均每月一次的有12.81%,平均半年一次的有19.68%,平均每年一次的有15.36%,没去过的有46.8%。网络售书和电子阅读丰富了购书阅读的途径,弱化了实体书店的买书功能,加上实体书店减少,去实体书店的人较少。 但即便如此,喜欢纸质书的居民比例依旧略高于喜欢电子书的居民比例。调查数据显示,34.93%的人最喜欢的阅读方式依旧是纸质书,29.57%的人最喜欢阅读的是电子书,26.39%最喜欢的是听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将根据需要、时间、地点、目的等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不会只采取单一的阅读方式。 在纸质书来源中,以购买为主,网上书店购买最多,49.77%的居民从网上书店购买,实体书店购买次之,28.53%的居民从实体书店购买,17.49%的居民从报刊亭购买,5.99%从邮局订阅。另外的来源是借阅,从亲朋好友处借阅和到图书馆借阅较多,有小部分居民从农家书屋借阅。(见图3)
图3:阅读纸质书来源 数字阅读推动阅读量提升 阅读量“大幅增长”在10%左右 电子书、网络阅读等方式的普及,让居民的阅读更加方便。调查数据显示,居民的阅读量有所增长。10.93%的居民阅读量大幅增长,50.49%的居民阅读量增长了一些。分教育程度来看,小学以下大幅增长比例最高,其他各种教育程度的人群阅读量“大幅增长”在10%左右。(见图4、图5)
图4:阅读量变化图
图5:不同教育程度人群阅读量增长 阅读目的多元化 超过半数为增长知识 阅读具有多重功能,一个人的阅读目的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调查数据显示,居民的阅读目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增长知识、休闲娱乐、学习技能、了解时事形势、解决实际问题、陶冶情操、给子女做榜样、只是喜欢读书。其中,选择“增长知识”者最多,超过半数。(见图6)
图6:阅读目的 从年龄来看,增长知识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学习技能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休闲娱乐和陶冶情操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知识快速更新和社会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年轻人学的是较新的知识,更容易保持与知识增长同步,而年龄大一些的居民更需要通过阅读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学习正相反,随着年龄增长,已经拥有技能或者不再学习新技能。(见图7)
图7:各年龄段阅读目的差异 专家观点: 阅读方式多元 需要针对性服务 促进全民阅读,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在阅读方式多元,群众需求多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多管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全民阅读不断提高。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赵时亮认为,要着力在提供服务上下功夫。 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读中心、农家书屋、流动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书香天津”各类活动组织开展,出版多类型高质量读物,满足群众阅读的文化需求。同时,通过建立科学规范、可量化、可考核的评判标准,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促进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积极发展数字阅读,提升数字阅读服务能力,深化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融合发展,广泛开展线上阅读推广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验。 在为广大居民创造更好阅读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和教育,提高居民对阅读的认识,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实现人人爱读书,人人利用闲散时间甚至挤时间读书,全民阅读将蔚然成风。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光荣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品 读者故事: 阅读之光照亮他们的世界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是每一个读书爱好者的节日。下面,让记者带您走近两位特别的读书爱好者,一起听听他们与书结缘的故事。 盲人领读志愿者王晶:读书,让我觉得幸福 她爱读书,她爱朗诵,她爱作诗,她也爱写词,虽然她的眼前是黑暗的,但在她的心中,“书”就是光,“书”就是亮,她的世界依旧“五彩斑斓”。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因为自己看不到这个世界,就更想通过书去了解。”王晶告诉记者,她最喜欢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以前只能去图书馆,“看”纸质的盲文版,很费劲,很吃力,现在有了智能听书机,跟图书馆都是联网的,特别方便,“随时随地都能听,而且手机也有很多听书软件,可省了大事了!” 因为喜欢阅读,又天生拥有一副好嗓音,王晶还组织成立了“诵读之家”,与全国各地的残疾诵读爱好者一起分享诵读知识、一起畅谈读书感想,让大家从阅读中找到价值与快乐。 如今,“诵读之家”已发展成为一个近百人的大家庭。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不合适开展线下活动,“诵读之家”的线上活动就更丰富了,“我们有自选片段诵读,还有直播分享,活动吸引了好多人……”提起读书,王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有她的幸福。 “星宝”林林:是“书”带他了解了世界 林林今年5岁了,平时不太爱表达,兴趣爱好也不多,但是他特别爱看书,每当沉浸在书中时,他都很放松,很平和。 林林妈妈告诉记者,她和孩子爸爸都有阅读的习惯,在林林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倾向后,他们更是把带林林读书,当作引导孩子开口说话、提升认知力与理解力的方法。 “我带着孩子读了很多书,孩子愿意看下去,但是提升并不明显,终于,找到一本名为《我的第一本认知书》的书,让我看到了希望。”林林妈妈说,这本书上有文字,也有许多图片,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蔬菜、水果、交通工具、人物等内容,“可能是因为这些内容跟生活相关吧,有一天,孩子突然在看到苹果时,说出了‘苹果’两个字,我当时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林林稍大一些,妈妈又把他送到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中心设有阅读理解课,通过完成一次次阅读打卡小任务,不断地阅读与积累,林林了解的内容越来越多,他越来越喜欢看书,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现在,他经常会用一些书上的语言来描述事情,虽然可能其他人听起来有些‘刻板’,但我们知道,宝宝这样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会越来越棒!”林林妈妈坚信。(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