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如何让更多人“拎得清” 胡宇齐 2019年07月03日08:44 来源:北京日报
“动员令”吹响之后,垃圾分类正在全国多地系统铺开。陆续开出的罚单和整改通知书,向社会释放出明确信号:垃圾分类动真格,距离你我不再遥远。 垃圾分类话题火热,段子手们纷纷出笼,催生出不少“社交梗”:街坊打招呼张口就问“你什么垃圾”,人们的聊天内容从车子房子变成“垃圾怎么扔”,就连“拎得清”也被赋予了新义: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人……垃圾分类,当然不是一个桶变几个桶那般简单,“干垃圾”“湿垃圾”乍听起来也确实让人费脑筋。然而透过朋友圈刷屏的幽默段子不难发现,人们并没有因其麻烦而烦躁、因其严格而抱怨,相反认同率、行动力大大超出了预想。 会心一笑,认真分类,见证着这些年社会文明水位的提升。垃圾分类倡议已久,早在2000年,北上广深就被列为首批国家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虽然推行不甚理想,但也让许多人了解到了这一绿色生活方式。可以说,全社会对于垃圾分类并非“白纸一张”,而是已然迈出了润物无声的第一步。而针对“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问题,缺的就是一种外部硬约束来切实倒逼一下。如今社会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大城市适时出台细致具体的管理条例,明确分类标准,明确惩处手段,有力推上这一把,再次给了垃圾分类在更大范围做好做实的契机。 垃圾分类是个典型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活习惯养成、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诸多方面,硬性约束、软性引导缺一不可,而关键在于最大程度降低市民执行的成本。当下困扰大家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各类垃圾区分不易。诸如“小龙虾如何扔”之类话题或有夸张之嫌,却真实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困惑。对此,某些科技公司趁热开发了“一键查询垃圾分类”小程序,以解民众的燃眉之急。类似“化难为易,便利市民”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鉴发扬。 要让垃圾分类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需要过程,这场“同一起跑线上的考试”,上至80岁老人、下至幼儿园小朋友都能参与,也都需要学习。行为心理学有个“21天效应”,相信人们在认认真真地做好20次分类之后,第21次就会自然而然地“拎得清”。 (责编:李轶群、杨迪)
推荐阅读
营养早餐"三要三不要" 辰时吃早餐养胃气 营养早餐是健康生活的开始,但有多少人能做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早餐品种不超过两类,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吃早餐。一份营养早餐到底长啥样?【详细】 腹部赘肉太顽固?那你应该试试这些动作 近年来,中国人不仅肥胖人数升得快,而且多以向心型肥胖(梨型身材)为主,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挺起了大肚腩,想要减掉他们却还不易,这些赘肉也将增加脂肪肝、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腹部赘肉是怎么引起的?如何来减肉?【详细】
人每天需要四个拥抱 心理滋养是最好的养生 拥抱是人类在子宫内的第一感觉,即使1.5厘米的胚胎都能感受到。然而伴随着成长,我们却在逐渐丧失这项“本能”。尤其是步入社会后,快节奏、压力大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推越远。即便是最亲密的家人、爱人之间,似乎也无暇拥抱,遗忘了我们最初的温暖记忆。你有多久没跟家人、孩子、爱人拥抱过了?【详细】 人到中年七个退化 坚持五种训练益寿延年! 人到中年,身体机能也会发生退化,各种慢病也会接踵而来,怎么办?【详细】 夏季养生重养心,常按6穴位除烦消积 五月夏季开始,阳光越来越旺,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伏阴于内,夏季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暑邪侵袭,让自己舒适地度过这个夏天呢?【详细】 相关新闻
用科技照亮垃圾分类的未来 泉州市工商局有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定王台街道“讲习夜校” :垃圾分类 低碳生活 五泉街道宣传垃圾分类打造绿色环保家园 “垃圾分类”内容首次进入市级地方教材 垃圾分类宣传应大做特做 垃圾分类要自律,更要重约束 青岛:2020年居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
精彩图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