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心中有国家 造福无国界 崔芳 2019年07月22日08:47 来源:健康报网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用创新性的研究为世界带来了迄今最重要的抗疟疾药——青蒿素。受益于此,数百万疟疾患者重获生机。 1930年12月30日,浙江省宁波市开明街508号屠家男主人,从《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撷取“呦呦”二字,为刚刚降生的女儿取名。不曾想,女儿的一生事业就此与青蒿密不可分。 高中毕业,屠呦呦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后,专精现代生药学的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不久,她自愿脱产学习中医药,走进祖国传统医药“宝库”;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受命从中药中寻找治疗疟疾的突破……正是源于对中医药的积淀认知,屠呦呦成功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有效提取出抗疟利器青蒿素。 一切仿佛是冥冥注定,背后却是科学家非凡的洞察、广阔的视野、顽强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尽快研发出药物,她意志坚定,克服艰苦条件,即使不断失败也从不放弃;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她带头试药;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她冒着酷暑奔走在海南疟区;为了研究稳步持续推进,她牺牲个人和家庭生活,把孩子托人照顾,独自咽下为人母的思念和愧疚……而当任务完成、艰难时刻过去,她又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选择继续低头耕耘,直到诺奖将她推至闪光灯前。面对如今接踵而至的表彰,屠呦呦将成就归功于参与研究的科学家集体。 “青蒿素的抗药性,治疗红斑狼疮等还要继续研究。”屠呦呦以不变的淡定、执着,诠释着科学家“心中有国家、造福无国界”的大爱情怀,在青蒿素后续研究之路上奋力前行。 (责编:郎?(实习生)、杨迪)
人民健康APP [/url]
推荐阅读
想长寿腿不老 多读书揉耳朵、3动作做一做 一项研究发现,爱读书的人比不爱读书的人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研究人员指出,在长达数百页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一直追随作者的思路、人物或情节,这种“深度阅读”所付出的智力努力让大脑一直保持活跃。此外,书籍还能增强“同情心、社会认知和情商”,这与延长寿命也有关系。【详细】 “冬病夏治”方法多 “三伏”时机别错过 夏季是养生的好时节。近年来,人们“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逐渐提高,中医养生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夏天,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详细】 相关新闻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歌剧《呦呦鹿鸣》将巡演全国 以屠呦呦为人物原型 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与生理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改革开放40年·40个“第一”) 屠呦呦致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余艳红看望优秀共产党员屠呦呦
精彩图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