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静海区的王家院村里,他们是 “外姓人”却又是村民们的“贴心人”。他们抓班子强队伍、抓建设美村庄、抓产业促发展、扶贫困暖民心,用真情付出践行着倾心为民的初心,他们就是静海区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驻王家院村帮扶组。
天津北方网讯:在静海区的王家院村里,他们是 “外姓人”却又是村民们的“贴心人”。他们抓班子强队伍、抓建设美村庄、抓产业促发展、扶贫困暖民心,用真情付出践行着倾心为民的初心,他们就是静海区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驻王家院村帮扶组。 每天清晨,静海区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驻王家院村帮扶组都要在王家院村里转上一转。在老乡家门口拉几句家常,到田间地头帮乡亲们干点农活。这两年,王家院村的大事小情都被他们装在了心里,谁家有了大事、难事他们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村庄工作的开展中,帮扶组结合村情实际,总结出了驻村帮扶一日工作法,即“转、问、碰、议、干”五字诀。 “村庄强不强,全靠领头羊”。针对村“两委”学习涣散、纪律不严、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帮扶组首先从强党建、扶班子入手,激发党员干部活力。党员参会意识不强,他们就挨家挨户的去喊,特别是对老党员和行动不便的党员,就主动上门送学。通过努力,支部一班人精神状态明显转变,讲团结、顾大局、守纪律、重实干,党员队伍建设也有了显著加强。党员干部想事、干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 村党总支刘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工作组作为外来人,还没日没夜的干,就是为了把王家院建设好,没有一丁点私心。作为土生土长的王家院人,咱也得干起来,对得起村民的信任,跟得上帮扶组的节奏。” 马荣利是村委委员,今年在村里卫生大清整中,面对个别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他作为一名党员主动请缨,参加到清运的工作中,三伏酷暑,天气炎热,他挨家挨户做工作,亲自到麦场清运垃圾,脏活累活抢着干,以实际行动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牵牛要牵牛鼻子,解忧要解百姓忧。”要想取得群众的信任,只有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多年来,王家院村基础设施落后,用着几十年前的机井水,没有下水、公厕破旧、村街道路年久失修,给村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改变村容村貌一直是王家院村民最大的期盼。 2018年底,在帮扶组的协调服务下,王家院村率先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施了上下水改造工程,并接通了天然气。2019年开展了美丽村庄建设和户厕改造工程, 2020年打造了党建文化公园和廉政文化长廊,建设了全新的健身广场,全面硬化了里巷胡同,新建了公厕并在村主干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电子监控。推进卫生大清整,对全村主干路三横九纵、26条里巷胡同的柴草杂物、小型违建,村东40亩大场的5000立方建筑垃圾、堆积十几年的废弃杂物,以及南运河周边废弃旧大棚等30余处点位进行彻底清整,并在主干路栽种1000余棵景观花树美化环境。同时,组建保洁队伍,做好主干路、胡同卫生,一个整洁、有序、充满活力的新王家院正呈现在大家面前。 帮扶组始终把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作为第一要务。王家院村有着种植蔬菜大棚的传统,产业有优势,但是发展后劲不足。王家院村的蔬菜产业种植农户多,全村554户中有230户种植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多,新旧大棚330 座面积560亩;蔬菜品种多,其中种植的小白菜、油麦菜、快菜近10种叶菜和金蜜龙、圆首等甜瓜在城北颇具名气。但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缺少一个统筹谋划运营的组织;棚区是土路,线路、水路老化,缺少资金修建配套的设施;缺少知名品牌效应,好菜卖不出高价钱。于是,帮扶组以打造城北精品果蔬基地为目标,为王家院村量身打造了一整套的产业扶持措施。 村支部书记马荣利引导全体中小种植户自愿入社。与天津农学院签订有机蔬菜直供协议,成为天津农学院有机蔬菜优秀供应商。对大棚区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解决棚区配套服务难以满足农户需求的问题,又改造了一批低温冷棚。通过村委会宣传和种植大户带动,对大棚进行改造。 村民王建民说,自从改造完大棚,小白菜亩产量由1000斤提高至1800斤左右,严寒天气小白菜也能生长,能卖个好价钱,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如此一来,淌出一条种产销新路。合作社与天津市农学院、金仓互联网公司、多兴庄园保持密切联系和长期合作关系。借助金仓互联网、多兴庄园品牌推广优势,合作社创立了叶菜和厚皮甜瓜两个一级品牌,以及小白菜、油麦菜、生菜、金蜜龙、圆首等12个二级品牌,为销售精品菜、礼品菜奠定了品牌基础。带动一批困难户增收致富。将困难户吸收为合作社成员,在合作社与天津农学院达成订单协议后,优先将生产任务分配给困难户。在与金仓互联网合作,包装销售精品菜时,也优先高价采购困难户蔬菜。村民安士兴是村里的困难户,有了合作社后,不仅不用愁着卖菜,价格还高了许多。“先帮着我们贫困户卖,比以前买的价格高了,销路和收入也可以。”安士兴对记者说。 如今王家院村民收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帮扶前的1.96万元变为2020年的2.75万元,村集体收入也由帮扶前的15万元变为2019年的115万元,2020年突破120万元。 要想理顺百姓的心,就要心系群众,更要关爱和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帮扶初期,帮扶组在学懂弄通各项民政救助、医保救助政策基础上,入户讲解政策,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户申请低保。 村民安士琦因为身患重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帮扶组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平日里,张润国和帮扶组的成员们,成为了安士奇家里的常客。几年前,村民张学玲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未成年的孩子需要她独自抚养,张大姐的日子过得非常困难。 帮扶组把张学玲家列为了重点帮扶对象,结成了亲戚。不仅逢年过节,每一两个月部领导都会到张学玲家里进行慰问。平日里有什么大事小情的,帮扶组总是给予及时的帮助。“他们太好了,真是亲人啊,跟着我下地,弄菜,给我搬箱子去,前段时间给我买的羽绒服,给我孩子了个电脑,就徐部长,我太感谢他们了”。 几年来,帮扶组先后为8户申请临时救助和大病救助,协助3户完成危房改造。协调医保局、医保中心到村开展政策宣讲,联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静海义工队、与爱同行等组织到村为困难户捐赠衣物、开展文化教育帮扶,给困难户实实在在的帮助。 群众满意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几年来,静海区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驻王家院村帮扶组带领村“两委”班子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用真情收获了百姓的信任。“环境美了,人的心情也美了”,“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大伙齐心努力的都动起手来,村里从卫生到面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对帮扶这样评价。(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