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实时·准确·聚焦

搬新家 迁新居  快步迈上幸福路——开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见闻

2019-07-23 17:43 |
我要分享

6月24日,家住开阳县宅吉乡潘桐村喻元书一家,高高兴兴的搬进了位于城关镇蒋家寨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成小区的新家。

喻元书的两个儿子在浙江温州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务农并照顾两个孙子读书。老家缺水收成不高还是次要的,最“恼火”的是孙子读书要到几公里外的宅吉中心校。“两个孙孙读书方便了,学校就在家门口”。喻元书对新家非常满意,房子宽敞明亮,小区公共设施完善,孙子读书方便……

开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蒋家寨景成小区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开阳县紧紧抓住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重大机遇,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程建设指挥部和六个工作专班,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织机构和指挥体系,着力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条件,让他们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6月底,开阳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面完成。1380户5800多人(含“十二五”期间的生态移民搬迁180户)在景成小区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搬进新家园 迁出好日子

沿贵开城际铁路开阳站旁的致富大道,乘车两三分钟就到了开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景成小区。

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小区中央的休闲广场上,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广场边上的凳子上晒太阳、聊天,一些小孩在广场上追逐玩耍……

三栋二单元一楼的粮油食品便利店内,店主蒋兴龙正在忙碌着生意。“现在小区又搬来这么多家,比以前热闹多了,生意越来越好”。

蒋家寨景成小区一角

蒋兴龙原家住最边远、最贫穷的高寨苗族布依族乡高寨村。一家人都很勤快,不但种自家的地,还承包了许多别人家闲置的土地。无奈土地贫瘠,即使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也只能赚一两百元。“家里穷,盖不起房,东拼西凑七千多块钱买了栋砖木房,一家六口住在三间房里,后来墙体开裂、屋顶漏雨”,蒋兴龙回忆道。

2018年,蒋兴龙家成为首批搬迁在景成小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县人社局就业创业中心和小区居委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用政府贴息的十万元货款开起了小区第二家便利店,又在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卖蔬菜。儿子蒋刚目前应聘到小区警务室担任警务助理,闲暇时帮助家里打理生意。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老家的房子是原来爷爷盖的,有六十多年了,最开始房顶还是盖的草,后来盖了土瓦,烂了以后没办法又买石棉瓦来盖房顶。”来自永温乡安达村的搬迁户刘福祥对于现在的居住条件万分满意。

刘福祥说,他家以前的老房子,雨一下大了屋里就会漏雨,每年必须得给房顶翻新。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2017年,开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经过精准识别,他家被确定为搬迁对象。

搬到景成小区,刘福祥一家不仅住上了好房子,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我爱人在小区附近做零工,孩子在县城打工,比种庄稼强。”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

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建伊始,开阳县就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服务建设等后续帮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着力解决好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如今的蒋家寨景成小区,公交车与县城相连,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医务站、警务室、便利店,休闲广场、绿道、健身器材,各类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今年三月份,幼儿园就投用了,我家老二在这儿读。接送太方便了”,杨超花是宅吉乡保星村搬迁户。现在,她的俩个孩子,老大在顶方小学读一年级,老二在蒋家寨幼儿园就读。

蒋家寨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玩耍

据幼儿园负责人介绍,幼儿园可开设六个班,容纳学生180人,满足小区居民的幼儿上学基本没问题。目前,幼儿园有61名学生,其中32人来自易地扶贫搬迁户。“每个学生国家每年补贴500元,他们每个月只交280元,对于搬迁户来说教育成本并不高。”

而幼儿园旁的蒋家寨小学今年九月正式投用,计划开设24个班,容纳学生1080人。到时候,像杨超花这些来自各乡镇的搬迁户都能把子女转到这儿上学。

景成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医生正在给小区里的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并将每个人的健康情况记录在册。“以前生病的话要走很远的路去看,现在我们出门就可以看病”,花梨镇高坪村的搬迁户姚静说。

卫生服务站去年7月投用,面积达200平方米,设有诊疗室、药房、留观室、输液大厅等,配备有两名执业乡村医生。县卫健局负责人介绍,现已和有关部门协调,计划将卫生服务站扩建到1500平方米左右,24小时有医护人员上班,以更好地为小区居民服务。

卫生服务站医生曹发英说,“现在景成小区的健康档案建了1272人,达到80%以上,力争在年底建档率达到100%。

景成小区举办的长桌宴

为让搬迁群众“快融入”,开阳县发起了“共筑行动”,以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党员干部(含教师)以及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各种社会力量,构建一名县直部门党员干部、一名乡(镇)党员干部、一名在职教师共同包保一户搬迁群众的帮扶机制,实现易地扶贫所有搬迁户帮扶工作全覆盖。

帮扶党员干部除详细了解包保搬迁户基本情况,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感恩教育外,还要一起开展“5+N”活动,即与搬迁户一起去一次学校、到一次医院、逛一次菜场、进一次银行、乘一次公交车,引导搬迁户正确使用“水、电、气、网”等生活设施,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健全就业创业体系 让搬迁群众“能脱贫”

位于景成小区的贵州开阳金宏利鞋业有限公司,几十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熟悉的操作。工人杨应刚是禾丰乡穿洞村的搬迁户,以前在老家以种地为生。“搬来后,居委会帮助我在金宏利找到了工作,经过一个月培训就正式上班了。现在每月都有两千多块钱。”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

搬迁群众在开阳金宏利鞋业公司扶贫车间上班

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开阳县专门引进贵州穿靓服饰有限公司、金宏利鞋业有限公司、贵州黔鹏俊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安置点建设3个就业扶贫车间。截至今年6月,3个车间就近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135余人。

金宏利公司负责人刘宏介绍,目前,厂房有140多台加工设备,正常用工约300人,现在只有四十余名工人,用工缺口大。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扩大招工规模,帮助搬迁贫困户就近就业。

与此同时,开阳县在安置点规划建设的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经开工,预计九月完工,预期可为搬迁群众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

开阳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培训就业帮扶,该县依托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建立搬迁户劳动就业创业信息台账,实时动态管理。同时,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总体目标,结合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培训需求、产业发展实际和就业市场前景,开展个性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搬迁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今年以来,开阳县共开展个性化技能培训1255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133人,就业率达90.28%。

(责编: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