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天津北方网讯: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行政区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 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拓荒者们奋战盐碱滩涂,滨海热土发轫开局、生机勃发,到进入新世纪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大规模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一座现代化海滨城市加速崛起,到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昂首阔步“十四五”,向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铿锵迈进……奋斗是永恒的主题、不变的精神。 “精卫填海”:英勇顽强 永不言败 滨海新区作为“退海之地”,一批批先民纷至沓来,张网捕鱼,置灶煮盐,渔业和制盐业逐步发展壮大,以“海韵盐魂”为主线的海洋渔盐文化也随之繁荣兴盛。改革开放后,滨海高新区等一批开发区横空出世,在昔日的盐田上续写了盐区新的传奇与荣光。无论是早期先民们与自然的抗争,还是一代代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卫填海”故事中永不言败、奋斗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早已融入“滨城”的血脉。 爱国主义:不屈不挠 自强不息 “中国近代史南看虎门,北看大沽。”“滨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起,大沽口便成为“海防要塞”,因其畿辅京都的独特地理位置而被西方列强所觊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庚子之役”中,大沽口经历了极为惨烈的战争。面对入侵之敌,大沽地区军民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滨海地区人民同样展现出了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民族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934年9月,革命前辈董昆一在塘沽扶轮小学建立了中共塘沽支部,开展抗日宣传,这是可以查证的塘沽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实业报国:追求卓越 勇于创新 实业兴则经济兴,实业强则国家强。实体经济是“滨城”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命脉所在,更是未来的希望所在。洋务运动后,这里建造了中国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和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大沽船坞;中国最早自主修建的标准轨铁路及站点——塘沽南站,这也使得滨海地区成为中国最早拥有近代铁路的地区之一。 1914年,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者范旭东在此创办久大精盐厂,结束了中国人几千年来食用粗盐的历史。此后,以“红三角”牌纯碱为代表的工业品牌,让天津滨海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盐化工生产基地。这些近代工业文明为国家繁荣、民族兴盛注入了强大动力,也让实业报国精神深入人心。 “一次创业”:拓荒谋新 勇挑重任 拓荒是在未知和艰险中开辟出的崭新境界。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渤海湾,这一年国务院决定在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成为其中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动下,新区传统经济巩固提升,新的经济因素快速聚集,新兴工业异军突起,逐步形成了高度开放性和高度成长性的新兴经济和产业群落。从开发区的“一枝独秀”到“群芳争春”,这里已逐步成为国家多层次开放的“试验田”。 2006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区坚持为全国改革试政策、探新路、谋突破,为体制机制创新积累经验。敢于刀刃向内,勇挑重任,在创新发展各开发区经济基础上,全面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行使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和自主创新权,由此迎来新的黄金上升期。 “二次创业”:勇往直前 接续奋斗 目前,“滨城”已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大开发区从无到有,成为“滨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持续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力的教育、医疗、文化及民生事业投入,城市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建设目标被正式提出。从“新区”到“滨城”,是从发展格局到城市定位的跃升,滨海新区“二次创业”也因此有了更加丰富、深厚的内涵。站在新起点,整装再出发。滨海新区将传承“滨城”基因,拼出“滨城”血性,弘扬滨海奋斗精神,展现滨海之为,将这里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劲、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化程度领先的现代化新城。(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